科技赋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研讨会在黑龙江佳木斯召开-新华网
2025 06/30 17:18:47
来源:新华网

科技赋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研讨会在黑龙江佳木斯召开

字体:

  新华网哈尔滨6月30日电(记者 黄腾)6月29日,中国农学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科技赋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研讨会。会议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围绕黑土保护与粮油单产提升开展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6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商粮食产能提升之策。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韩贵清在主旨报告中强调,黑土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学会党委书记刘瑞明致辞。

  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研究员以《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粮食安全》为题,揭示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密切正相关,东北区耕地质量每提升一个等级,单产可以提高50-100公斤/亩,提出农田固碳增产的协同方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介绍,我国已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两年,当前核心任务是突出“大面积”和“四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的研究表明,东北区耕地质量每提升一个等级,粮食单产可提高50-100公斤/亩,这为黑土保护与粮食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院长丁俊杰提出,要通过构建“党政统筹、科技支撑、多主体协同”的工作体系,破解三江平原规模化生产水平不足的难题,为寒地粮食主产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模式。

  韩贵清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全球黑土仅占陆地面积的5.58%,占耕地面积17%。东北黑土区年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然而,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变酸”,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400年,而全球每年因土壤侵蚀损失的粮食超过700万吨。”韩贵清强调,黑土保护不仅关乎粮食产量,更涉及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土耕地面积达1.56亿亩,占全国黑土耕地的56.1%。2024年,全省粮食产能突破1600亿公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韩贵清表示,自2015年起,国家每年投入5亿元开展黑土保护试点,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和政策支持力度。

  会议展示了多项黑土保护与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成果。在秸秆还田方面,东北地区通过深翻还田、覆盖免耕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针对低产白浆土,科研团队研发了专用改良机械,实现瘠薄耕地的培肥。此外,沈阳农业大学建立的黑土质量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了耕地质量的动态监管和精准施策。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针对制约我国大豆单产提高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种源创新、创制高产株型资源、推动农业技术下乡和轮作倒茬制度的建议。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陈海涛、河南省农学会理事长邹庆鹏、安徽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助理苗龙博士等跨省区专家围绕“病虫害绿色防控”“气候风险应对”“农业技术推广瓶颈”等议题建言献策。单产提升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系统集成。

  韩贵清院士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为黑土保护和粮食增产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一是建立国家黑土地补偿基金,破解“保护者吃亏”困境;二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黑土地优质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创建“中国黑土粮仓特区”,提升黑土地“中国粮仓、中国饭碗”的地位;四是深化海外农业开发,构建跨境农业产业带;五是建设国际黑土科研平台,建立世界黑土质量评价体系和黑土退化的预警系统,为黑土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全球科技支撑;六是构建全面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利用AI技术助力黑土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访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对桦川县新峰水田地块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玉成合作社地块科技包保新技术推广示范、百禾合作社大豆玉米大垄密植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完)

【纠错】 【责任编辑:郭梁越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