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的东南边陲,有个美丽的海青乡。在这里,蜿蜒的邮路如画家笔下的灵动线条将散落的村落、偏远的边防哨所和苍茫无垠的雪原巧妙皴染,勾勒成一幅北疆丹青图。无论寒暑如何交替,总有一个身着绿色邮政制服的身影在这条邮路上不知疲倦地穿梭,他,就是海清乡邮政支局唯一的投递员——解强。自1992年投身邮政事业以来,解强用33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踏雪破冰守邮路
从抚远市区出发,驱车约98公里才能抵达海青乡这片以平原为主的广袤区域。这里冬季漫长寒冷,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积雪深及膝盖;夏季蚊虫肆虐,潮湿闷热难耐。常住人口不足千人,其中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驻守边疆的官兵。
过去,这里的邮政基础设施十分简陋,投递工具只有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解强说,“刚工作那会儿,最怕冬天去送哨所的邮件。”深山之中,一到冬季,大雪封山。为了御寒,他出班前要在棉裤外再套10斤重的羊皮裤。道路被厚厚的积雪掩埋,摩托车根本无法通行。他只能背起几十斤重的邮包,一步步艰难跋涉在齐腰深的积雪中。每一步都需耗费全身的力气,每一趟往返都需要六七个小时。一趟投递下来,眉毛和鬓角上全是冰碴。下午3点就天黑,乡路上还常有野猪出没。回忆起往昔那些艰苦岁月,解强感慨万千。
“解大哥来啦!”远远的,浑身挂满冰霜的解强刚一出现在视野里,战士们就亲切地喊他。“解大哥给我们送一次邮件非常辛苦,但无论他如何疲惫,脸上却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无论雪有多大、路有多难行,解大哥总会准时将家书和必需品送到我们手中。”战士们打心眼里敬他爱他。
暖心臂膀护期盼
“一封信、一颗心”,对于解强来说,投递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地哨所的官兵大多来自南方。他们的家人时常会寄来腊肉、辣椒酱等家乡特产。为了将这些寄托着浓浓思念之情的邮件能够完好无损地送到战士手中,解强总是格外留意。遇到怕冻的包裹,他会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保温。每次回到邮局时,解强的棉衣早已被汗水湿透,在刺骨的寒风中冻成了坚硬的“冰铠甲”,但他从未抱怨一句。在他看来,每一件邮件都承载着乡亲们的牵挂与期盼,这份责任重于泰山。
从邮政与美团优选携手合作到邮政三级物流进一步完善,作为海青乡的投递员,解强多了一份新身份——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乡的传递者,乡村物流大动脉的生力军。除了及时将农民的农产品运送出村,他还要将邮件和消费者购买的生活用品及时送下乡。每天,他投递邮件量平均可达300件,高峰期可达到600件左右。为确保投递时限,解强总是提前与各站点沟通预计送达的时间,随后连夜将货物送至海青乡的各个站点,从海青乡返回到市里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30余年的朝夕相处,村民们与解强之间有一道割不断的亲情,更有着无法言说的信任。有一年寒冬,深夜里,独居的刘大爷突然高烧不退,情况危急。闻讯后,解强二话不说、即刻动身,顶着鹅毛大雪赶往老人家送药,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联络乡卫生院,亲自陪同医生上门救治。“这孩子比亲儿子还可靠!”刘大爷感动地逢人就夸解强,为他竖起大拇指。
“外头冷,快进屋暖和一下。”只要解强经过村民的家门口,村民们看到他总会热情打招呼。每每看到乡亲们对自己亲切而期盼的眼神,解强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无论是谁家的电视信号不好了、手机充不上电了,还是代买药品、代缴话费,只要乡亲们招呼一声,解强总是尽自己所能的帮助他们。
扎根边疆绘邮情
抚远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早些年,许多亲朋好友都劝解强南下打工,那里收入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可看着一张张因他的到来绽放出灿烂笑容的脸庞,他选择了留下。
“我要是走了,乡亲们的信谁来送?他们的期盼谁来传递?”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邮件虽小,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心。只要这里的乡亲们、战士们还需要我,这条邮路,我就会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30多年邮路坚守,30多年风雨无阻,解强顶着严寒酷暑,累计投递邮件超百万件。三十年如一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邮政人的忠诚与担当。
如今,随着邮政服务条件的改善,投递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摩托车,升级到了厢式货车,投递效率大幅提升。邮政三级物流体系的全面建设,带动了乡村发展的步伐,乡亲们生活越过越红火。“以前办年货都得出去赶大集,或者上200多里以外的县里,挺远还挺麻烦,冷得时候还不愿出门。现在在家就能下单,邮政投递员直接给送上门。”村民们述说着近年来邮政服务提升给村里带来的便利,开心不已。
“以前送的信件是远方亲人的思念,现在送的年货代表着乡亲们红红火火地过日子;以前送一趟哨所得耗费大半天时间,现在两个小时就能轻松来回。邮政服务的改善,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便利,更凝聚了人心。”亲眼见证乡亲们走上小康路,见证边境邮政服务提升的蜕变历程,解强无比自豪。
尽管岁月变迁,解强却依然保持着对邮政事业的热爱和对乡亲们的责任感。明媚的阳光洒在海青乡漫长的邮路上,他传递爱的脚步未曾停歇,那道绿色身影忙碌而坚定。他是乡亲们心中最美的绿衣“鸿雁”。(张丹丹 白相宇)